转载 中国小众出版:探讨出版的可能性

文:爱米 受到当下数字化潮流的影响,国内独立出版既不繁荣也不萧条。但经过独立出版人不断地实验,小众出版物正呈现出更多样的形式,承载更丰富的理念。 全世界的人都在说印刷媒体日落西山,数字媒体才是未来,但也仍旧有相当多的杂志、报纸、画册诞生。正如英国杂志《Monocle》所说,媒体自己内容做不好,可不要怪时势。同时,在一个全人类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创立自己的发声平台,意见领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受众乐于听到丰富的、迥异的声音,着迷于万花筒般的观点表达,这为主流出版以外的小众出版创造了比以往更大的读者群体。 中国小众出版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的原因,受到出版政策因素的影响,私人无法注册新的出版社,获得正规出版所需要的书号、刊号,并在书店及报刊亭、卓越亚马逊等主流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和国外对小众出版(或曰独立出版)的定义不甚一致。即使有着政策的限制,但近些年,仍旧有不少热爱纸质媒体的年轻人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自发性创作,自主地印刷出版限量的杂志、画册、艺术家手工书等纸质出版物,通过在一些独立书店、买手店寄卖,或在淘宝等电商网站销售。网络社交媒体的繁荣,为以往处于半地下状态的小众出版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机会,极小范围的传播如今得以接触到更多的大众。当然,小众出版之所以小众更多的是因为其内容本身就小众,小说、诗歌、摄影、插画创作等范畴,乃至乡土建设、有机生活等新兴的主题,相对于大众群体更关注的吃喝装扮等内容,仍旧是不那么主流和亲民的。 纵观大陆区域近些年的小众出版项目,无法以繁荣或萧条来形容,它似乎就一直存在在那里,有一批出版项目不再继续,又有一批新出版项目诞生,像是一个没有高潮的故事。当一个媒体报道了某一批小众出版项目,就会在某一段时间突然出现一堆小众出版项目的报道,风来风去,小众出版的小鸟们仍旧站在它们的枝头。因为小众出版多是个人或松散的团体行为,且多数并非盈利项目,所以,出版物的持续性一直是比较大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印刷资金、出版物的制作和销售渠道的开拓所需要投入的精力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仍旧有不少的小众出版单位在以一己之力,陆续在出版及手工印刷、出版物展览、小众出版书市等领域埋头耕耘。本文中,我们选取了视觉领域的小众出版社或限量印刷品来进行介绍。 摄影类出版的扩张 由关注摄影的线上博客延伸出的 “假杂志”社,致力于中国年轻摄影师的发行与推广,其陆续出版了孙彦初、刘垣、塔可、杨圆圆、苏文等摄影师/艺术家的画册,并且代理销售国内外的小众出版的摄影画册,近年活跃于国内外的摄影节、摄影书市,成为了中国小众摄影出版社的代表。 以对摄影爱好者及大众为对象做摄影普及教育的OFPiX工作室,由在大学院校教授摄影的老师任悦发起,她创立的摄影网站“1416教室”,曾发布了《摄影如奇遇之还乡》盒子等出版项目,该项目的原点“还乡计划”仍旧在网络上延续。 由杂志编辑和摄影师创办的Same Studio,非常低调地推出了多本具有实验性的摄影Zine,如国内外多位摄影师集合的《Lifestyles》、活跃的青年摄影师任航的《Food issue》、Same创办人之一袁小鹏的《Same Paper vol. 1: Free Park》等,在印刷的纸张与尺寸、图像的可能性上进行探索,相对走摄影画册路线“假杂志”而言,Same薄薄的册子更多融合了影像杂志的特性。 除了各种以摄影为主题的小众出版社、工作室,还有不少摄影师出版个人的画册、影像Zine:作为私摄影领域先锋的编号223除了与出版社发行其个人旅行摄影文字书、摄影画册外,还通过其创立的个人影像Zine《VERSATILE》,不定期发布一些更为私密、实验性的摄影作品;厦门摄影师/设计师董攀的《Nothing.cn玩生活》几乎在每年底出版一期,至今已出版七期,黑白的胶片摄影、随意的文字,好像年终的总结一般,是他朋友间广为流传的新年礼物。除此之外,中国一众年轻摄影师林舒、杨弘迅、任航、游莉等,都会不定期出版自己的摄影画册。 不温不火的杂志类 相对如火如荼的摄影类小众出版,杂志因为牵涉到的人物资源、线索比较多,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但销售价格通常都不会超过50元,种种原因导致小众出版中,杂志的诞生和延续不易。2007年,笔者爱米和摄影师编号223创立的青年创作视觉类杂志《TOO》曾出版了一期,之后做了时尚x摄影的展览项目,但出版项目进入停滞阶段;厦门的自然生活类Zine《SALT盐巴》在近几年断断续续地出版了5期,每期杂志在40-50页左右,控制在300-500本的印量,市场比较好消化;在北京新创刊的美食生活Zine《吃的Really Want》,视觉风格随意,薄薄的页数采用骑马钉,700本左右印量在北京、上海一些店铺免费派发。杭州的DREAMER factory新推出了《P. s: under the rose》口袋书,结合书与杂志的形式,装帧创新而别致。 插画及手工书实验 有部分的小众出版爱好者选择了手工制书的方式来分享自己或同伴的创作,解决了大部分的印刷厂对于起印量的限制问题(几百本起),同时自己也可以在印制方式上获得更自由的探索空间。漫画创作平台型的杂志及个人作品集式的方式,在另类漫画圈算是极为流行的。居住在北京的插画师/艺术家烟囱参与主编了另类漫画《SPECIAL COMIX》(简称SC)和《叙事癖》,为爱好漫画的年轻创作者提供了作品发布的平台。前者在国际漫画节上获奖,后者早期采取低成本的黑白复印、小开本订装方式,至今已出版九期。上海的插画师周运畴以“奶粉周”的名字创立了他的个人Zine《丢哪Zine》,同样是用复印机复印并在其上随手作画,让每本都是唯一;居住在北京的青年艺术家温凌以打印机、普通色纸,打印和手工装订他个人的插画书《One Day in My Life》、《54boy》等,获得很low-fi的视觉效果⋯⋯ 对于动手能力强大的画家、插画师来说,手工制书的确是小众出版中最具有解放意义、最自由的方式。 小众出版外围延伸 随小众出版浪潮而起的还有包括“印物所”、“加餐面包”等手工印制工作室的出现,他们在印刷工艺上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力图展现印刷品原初的魅力。“加餐面包”背后的香蕉鱼书店曾印刷出版了青年摄影师陈思然、日本摄影师野田若叶等的画册,今年他们在上海开设印刷工作室,推广自动誊写版印刷 (Risograph),为国内艺术展览及艺术家印制杂志、画册,并合作出版新的Zine。 另一方面,大陆各地的摄影节、广州书墟等有关视觉与出版的活动中,也特别设置了小众出版的环节,逐渐形成了小型的小众出版市集,让更多的受众接触并认识中国小众出版的代表作品及其理念。 作者:爱米 独立策展人、出版人、杂志评论专栏写作者,撰写推荐欧美日小众杂志约100本。曾创立了独立网络杂志《after17》、视觉类平面杂志《TOO》。2013年着迷插花,2014年开始尝试以植物进行创作。